水生植物红蓼

水生植物红蓼

红蓼,是一种陈腐的植物。
《尔雅》中,将红蓼称为“红”、“茏古”。因为枝叶放纵,《诗经》中称之为“游龙”。《诗经·郑风·山有扶苏》曰:
“山有桥松,隰有游龙。不见子充,乃见狡童。”
说一个女子,把红蓼与乔松对比,叱骂自己的男友不够正派,像红蓼相同放纵自己,全无承担大事的气候:
山上有松树,泽中有红蓼。惋惜我没遇见好男人呀,怎样就碰到你这样不正派的狡猾小人。

只因为枝叶长得松懈了一些,率性了一些,怎样就成了不正派了呢?
倘若红蓼有知,一定会感到憋屈。并愤勃然骂将回去:你他娘的才不正派,你全家都不正派!
壹丨
红蓼,确实只是卑贱的一年生草本植物。
《楚辞芳草谱》说:“蓼生水泽。 ”它的种子不知从何而来,也不知何时落了地,只需有土有水的当地,它就能坚强地繁衍生息。因为喜温喜湿,南国的江岸,就成了它最好的归宿。
红蓼临水。红蓼开过的当地,被称为青芜,或是绿蒲。
夏天,蓼草在绿蒲中悄然葳蕤。到了秋天,红蓼好像在一夜间吐穗。三五株一组,或七八株一群,高高耸立在水边,枝疏叶朗,穗状的花序在秋阳下恣意翻滚。宋人黄庚有《江村》诗曰:
“非常秋色无人管,半属芦花半蓼花。”
蓼与芦,皆为秋之景象,且都喜水。蓼花常伴芦苇而生,芦花若雪,蓼花胭红,于盈盈秋水边点出寥寥秋意,萧素沉寂的江岸,于是一会儿就变得亮丽起来,温馨起来。
谁还敢说红蓼不正派呢?
那寥若晨星般的胭脂红,像星星点点的光焰,一丛一丛,灼燃在秋天的江岸上。它生得自在,开得忘我,妩媚洒脱,而又逸气翩翩,让寂寥、淡泊的秋水,也变得赋有温情。


贰丨
唐末诗人郑谷写《蓼花》:“蔟蔟复悠悠,年年拂漫流”。
"簇簇"与"悠悠",都是说蓼花聚集成丛。红蓼不只枝叶松懈,茎干好像青竹,节间膨大,青里透红,连蓼花也是那么无拘无束,像流动的水流漂动。
你可千万别被它的表面迷惑了。只需你走近了看,就会被它的花朵冷艳:
那穗状的花,是由一粒粒丰满的花苞组成,每一个花苞在开放后,都是一朵精致的小花。花儿极小,挨挨挤挤,或粉或红,一串一串的,像彩色版的狗尾巴草。因此,有些当地就真把它叫做狗尾巴花了。
真是狗眼看人低。如此清秀美丽,楚楚动人的花儿,怎样狠心叫它狗尾巴花儿呢?
乡间农人不待见的杂草野花,在文人眼里,那红灼美丽的花穗,可一贯都是入画的好体裁。《红蓼水禽图》,相传为五代名家徐崇矩或宋徽宗赵佶所作,其所绘意境,正如题诗中所咏:
“西风红蓼香,水禽破苍莽。小虾清滩里,涟漪泛斜阳。”
宋徽宗赵佶还有《红蓼白鹅图》。清代马荃也有《红蓼野菊图》。近代,仅白石老人一人,至少画过《红蓼双鸟》等五幅红蓼图。
叁丨
水生植物红蓼入诗,更是不计其数。
在古典的诗情画意中,红蓼总是跟白荻、黄芦、风蒲、沙鸥、蓝天、秋色联络在一起,烘托出一种绝佳的秋意。
秋波红蓼水,夕照青芜岸”,白居易说它妩媚。“红蓼花繁,黄芦叶乱,夜深玉露初零”,秦观赞许它赋有秋天的况味。
“白苹红蓼西风里,一色湖光万顷秋”,孙锐说它静谧闲适。“红蓼渡头秋正雨,印沙鸥迹自成行”,薛昭蕴则夸它淡远寥阔。
“老作渔翁犹喜事,数枝红蓼醉清秋。”
陆游晚年,很多事情都看淡了,清闲垂钓时,有几株红蓼陪伴足矣。一个”醉“字,将秋的色彩烘托到极致。红蓼醉了清秋,也让一颗垂暮疲乏的心,找到些许安慰了吧。
而在性格婉转、多愁善感的冯延巳眼里,这星星点点灼燃在秋天江岸的红蓼,不是醉,是愁。
“梧桐落,蓼花秋。烟初冷,雨才收,惨白景象正堪愁。”
肆丨
红蓼生于水边渡头,也是依依送别之地,因此,难免也感染了流离的情绪。蓼花,渐成了“离愁之花”。
唐朝诗人司空图,最先将离愁与蓼花连在一起:
“河堤往往人相送,一曲晴川隔蓼花。”
《红楼梦》 第十七回中,宝玉嫌“秦人旧舍”是避乱之意,主张用“蓼汀花溆”四字。“蓼汀”一词,源自唐诗“暮天新雁起汀洲,红蓼花开水国愁”一句,意境有点萧索。
所以元春不喜。她说,“花溆”二字便好,何必“蓼汀”?对呀,溆,浦,也是水边的意思。已然用了“花溆”,何必再用“蓼汀”那么离索、伤感的字眼呢?
相传,有一铁姓官员,行将扬帆到差,文人们便聘请赋诗,水边送别。
看到送别人中,还有一个看似粗俗的武官,文人便有意想让他出丑。
没想到武官张口就来:“你也做诗送老铁,我也做诗送老铁。”前两句,果然俚俗,非常的俚俗。但武官的后两句诗出口,却是堪称点睛逼真的“逆挽诗”。诗曰:
“江南江北蓼花红,都是离人眼中血。”


伍丨
红蓼有辛味,古人还用它作调味品。春秋时期,烹制鸡豚鱼鳖,都要“实蓼”。
什么是“实蓼”呢?实,是填实的意思,指将蓼叶填塞在肉里。这儿的蓼,就是红蓼。在《礼记·内则》中,多用它来处理肉食,能够去腥。《内则》篇中有一句:
“膾,春用蔥,秋用芥。豚,春用韭,秋用蓼。”
粗心是说,切细的肉,春地利要用葱作为调料烹制,秋天则用芥菜。如果是猪肉的话,春天要用韭菜调味,秋天则用蓼。
南朝时期,周颙隐居钟山,日常所食为“赤米白盐,绿葵紫蓼。”又以“春初早韭,秋暮晚菘”为菜中最美者。不说味道,单是色彩调配,就已令人神往了。
唐代诗人贾岛诗中,有“食鱼味在鲜,食蓼味在辛”的句子。蓼芽虽有辛味,但“辛”得恰好,人们能够接受这种微辛辣。
宋人甚至用蓼,来做春盘。苏轼《浣溪沙》写道:“雪沫乳花浮午盏,蓼茸蒿笋试春盘。人世有味是清欢。”
水生植物红蓼,没有不正派,而且很才智。就是这样老少皆宜的野花,日子的俗,与诗篇的雅,在它的身上殊途同归。或许,“不正派”只是它的伪装。正因它看似卑贱,才在世间耐得长久。